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青海省海晏县西海镇原子路、西海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凭借“红色文化赋能街区活化”的创新实践,成功入选“发挥文化教育宣传功能”类全国典型,成为青藏高原唯一获此殊荣的案例。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坚持高位推动,助力海晏县、湟源县冲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全省“三城同创”攻坚实现关键突破。
图为海晏县原子城——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核心区,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作为“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海晏县以“红色遗产活态传承”打造全国样本:依托红色资源、两弹一星学院、历史文化街区,构建“红色+研学+民生”三维保护体系,投入1.27亿元修缮原子路街区、复原科研宿舍与老厂房;串联22处红色遗址开发“重走科研路”沉浸式课程;同步升级公共服务,增设红色文化长廊与便民驿站,让历史街区既存“红色底蕴”又有“民生烟火”。此次住建部经验推广,既是对“以红色精神带动传承保护、以保护利用惠及民生”模式的认可,更夯实了其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优势。
图为湟源县丹噶尔古城——明清时期“茶马互市”重要节点,现存钟楼、城隍庙等明清建筑群落
湟源县以“丝路古道活态重生”破题,坚持“保护为先、有机更新”的原则,成立丹噶尔古城保护中心,通过“公建示范、民居自主、院落共建”的模式,更新保留历史文化街区原生肌理;投入480余万元完善基建,新增1万平方米文化广场、99个生态停车位,打造“丹噶尔之夜”夜间文旅区,2024年带动古城旅游营收超5000万元,惠及农户200余户,实现“保护不阻发展、发展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
从“地方实践”到“全国样本”,从“省级名城”向“国家名城”冲刺,全面构建了“全链条、多层级、强协同”推进机制。自2018年筹划申报到2022年启动申报工作,青海省出台《青海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不力处理办法》等10部省级政策规章,印发“三城同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方案,支持海晏、湟源于2023年获评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住建部协调支持下,组织两地赴江苏兴化、如皋等先进地区对标学习;指导两地编制完成申报文本编制和保护规划省级批复等一系列工作。
下一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将以海晏经验全国推广为契机,持续强化技术指导与资源统筹,推动两地尽快进入评估程序,为青藏高原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探索“红色与民族交融、保护与发展共生”的新路径,让高原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青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