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二批)》,我省省级层面及广州、东莞2市共6项经验做法入选。这些来自广东的成功实践,从精细化提升人居环境、技术化发挥遗产价值、创新化完善制度机制等方面,为全国提供了多层次、可借鉴的路径选择。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二批)于2025年11月3日印发
提升人居环境方面
东莞市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采取与传统风貌相适应的技术手段,系统提升街区安全韧性水平。
●通过揭盖复涌珊洲河历史水系,沿岸新建1.8公里雨污管网,在每个巷道口设置截流井接口,重建排涝泵站,降低内涝风险。
●通过采用内设框架、包钢、粘碳纤维等不破坏传统风貌的结构加固技术,有效提升街区内362栋建筑的抗震性能和结构承载能力,使其满足现代生活生产需求。
东莞市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鸟瞰图
改造提升后的珊洲河西段
广州市多宝路历史文化街区:围绕群众关切,系统提升街区基础设施水平。
●聚焦群众关切的“水、电、燃气”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群众意见共15038条,全面掌握改造需求。
●改造完善市政管网系统,解决地面积水与内涝问题面积约5040平方米。
●利用公房和公共空间建成2处集中电力增容设施,确保供电安全可靠。
●新增燃气调压箱,让200多户居民用上管道燃气,显著提升街区安全与居住品质。
宝庆新中约街巷改造前后对比
多宝街管线改造前后对比
发挥遗产价值方面
广东省建成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全要素可溯、全流程可管、全场景可感”的立体化保护与展示。
●建立统一数据要素采集标准,完成111片街区数字化采集,涵盖倾斜摄影、空中及地面全景、现状照片等多维度数据,形成动态资源库。
●在申报认定、测绘建档等业务中开发自动分析预警保护风险的辅助决策子系统。
●通过线上全景漫游,增强游客对街区历史文化价值的感知与兴趣。
创新制度机制方面
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为历史文化街区从申报划定、保护规划编制审批、监督管理到传承利用提供地方性法规依据。
●厘清工作职责,明确街区认定条件和报批程序,规定街区保护范围内改、翻建建筑物,难以符合现行建设标准和规范的,可在一定条件下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于2025年3月25日公布
广州市创设“老城新生”伙伴计划共同缔造新模式,广泛引入社会力量,成立“名城守护官”志愿者组织。
●以故事挖掘、社区营造、风貌记录、宣传推广等方式,推动街区的特色文化传承、高校与社区共建。
●通过提供资金与场地支持,培育历史挖掘与研究、数字化产品、文化IP转化等16个文化遗产教育项目,让社会各界深度参与名城发展,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孵化16个文化遗产教育项目
招募212位守护官,组织近50场共计900多人次共同缔造活动
广州市荔湾区建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工作机制,建立“行政+技术”统筹指挥机制,“公众+专家”民情议事机制。
●成立工作专班并引入全过程技术咨询机构,建立“行政+技术”统筹指挥机制,召开多部门共编联审会议20余次,建立“共编+联审”方案编审机制。
●组建1个专家咨询委员会与14个公众咨询委员会,建立“公众+专家”民情议事机制,征询22.4万条群众意见、开展224次座谈访谈,引导居民、社会积极参与改造与业态升级,建立“内生+外引”活化利用机制。
近年来,广东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重要论述和对广东的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加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力度,有序推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24年8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我省广州、汕头、佛山、惠州4市共5项经验做法入选。截至目前,全省累计11项历史文化街区经验做法纳入住建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并向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