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城镇化发展格局不断优化。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关于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的重要要求,省委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构建“一主两副、一圈两带、四域多点”的城镇化发展格局,为我省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把准了脉络、厘清了思路。
当前,我省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后期,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以京广线、陇海线为主轴的“十字形”城镇密集带,郑州都市圈核心区以占全省15.6%的国土面积集聚近30%的人口和近40%的经济总量。同时,我省城镇化发展格局仍存在一些短板制约,特别是核心带动、圈层互通、错位融合发展的局面尚未真正形成;全省102个县(市)、数量居全国第4位,但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以城带乡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优化城镇化发展格局,促进人口、产业、城镇融合协同发展,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推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加快构建“一主两副、一圈两带、四域多点”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既基于全省山水、交通、人文等资源禀赋,结合城镇化发展演变历程,充分发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对内对外开放通道等区位优势和便利条件;同时,又对接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突出城市间优势互补、协同联动、错位发展,进一步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做强“一主”提升“两副”。突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城市“强身健体”,强化枢纽开放、科技创新、教育文化、金融服务等核心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引领带动区域发展、服务支撑国家战略。强化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与郑州错位联动发展。
增强“一圈”核心引擎。统筹都市圈城市资源要素,强化功能对接、产业配套、创新联动,推动郑开同城化提质提速提效,打造带动郑州都市圈发展的强引擎。深化郑洛协同、郑许一体化发展,推动都市圈交通同网、产业同链、文化同兴、生态同建、服务同享,形成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两带”牵引串联全域资源、拓展开放空间。依托京广通道,发挥郑州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安阳、鹤壁、新乡、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等城市产业、要素集聚功能,打造贯通南北的城镇产业密集带,密切与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等联系;发挥陆桥通道优势,提升郑州、洛阳、商丘、开封、三门峡等“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城市功能,形成具有较强实力的先进制造业和城镇集聚带,强化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战略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安阳、商丘、信阳、三门峡四个端点城市对内联动、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作用,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塑造流域联动、区域协同的“四域”城市发展片区。以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流域为脉络串联沿线城市,筑牢生态基底,畅通出海通道,共建产业集群,塑造流域联动、区域协同的“四域”城市发展片区。以“两带”为牵引,打造豫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城市发展片区,东北区域推动濮阳积极对接山东半岛城市群,打造豫鲁协同发展桥头堡;西北区域推动焦作、济源建设豫西北晋东南交通物流枢纽,深化与山西产业协作、生态共治、文旅融合;西南区域推动南阳、平顶山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及豫鄂陕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接联动;东南区域推动周口发挥中原—长三角综合枢纽城市作用,深度融入长三角港口群,建设豫东南中心港口城市。
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多点”支撑。我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处理好城乡关系尤为重要。坚持把县域治理“三起来”作为根本遵循,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提升壮大区域重点县城,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发展壮大农产品产业化县城,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因地制宜培育发展重点镇。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围绕“一主两副、一圈两带、四域多点”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各城市应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找准发展定位,以协同打破壁垒、以联动激发活力、以开放增强动力,构建起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体系,奋力开创河南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