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州市建筑业发展促进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坚持业务有困惑、党建找思路,业务有压力、党建找动力,业务有困难、党建找办法,认真落实“四个一起”要求,强化党建引领,聚焦工作重点,深耕主责主业,探索“党建+质安”深度融合新模式,着力打造“建筑·啄木鸟”党建品牌,引导全体党员干部争当防“病”稳固、查“病”精准、治“病”高效的建筑工程“啄木鸟”,推动党建业务双融双促,一体推进,为工程建设项目注入“红色基因”、锻造“红色堡垒”、点燃“红色引擎”,为德州市高质量发展贡献住建力量。
一、防“病”稳固:以学促建,聚智理论武装,筑牢干部职工思想根基
一是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建立“党总支研学、党支部跟学、党员自学”学习矩阵,以落实中心党建主体责任为牵引,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为抓手,传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发挥中心党总支理论学习领学促学作用,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组织开展集体理论学习219场次、研讨活动88次,举办质量安全讲堂46期,组织调研90余次,不断强化党的领导和宗旨意识,坚定政治立场,夯实思想根基。
二是提升人才队伍理论修养。强化党建育人模式,坚持把党务工作岗位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充实党建工作力量。常态化开展党务干部培训和履职能力提升行动。深化“利用平台集中学、专题讨论交流学、先进典型引路学、严格要求深入学、加大投入保障学”五学并举机制,集中组织开展“学业务、强素质、转作风”主题学习10场次,“开工第一课”暨“业务培训强本领 充电赋能促提升”专题培训11场,参训人次9100余人。以赛促学提升技能,先后组织承办省级、市级工程质量检测、安全隐患排查、工程造价、起重机械吊装、消防安装、砌筑、钢筋、镶贴等12项市级一类技能竞赛,1270余人次参加。搭建“德州建筑工匠学院”,打造我市现代建筑业产学研用合作平台。顺利组织完成二级建造师、二级造价师报名考试56469人次,注册、变更、注销等23392件。
三是守牢党风廉政纪律底线。时刻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讲规矩、守规则、明规制、严规范、重规律,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要求,深入开展党章党规党纪学习教育29次,观看警示教育专题片26次,排查重点工作领域风险点24个,制定防控措施64条,推进压力层层传导。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以坚决的态度持续正风反腐,拧紧思想“开关”,筑牢制度“牢笼”、高悬监督“利剑”,把增强党性、严守纪律、砥砺作风融入日常工作、内化成行动自觉,进一步筑牢廉洁纪律防线。组织开展集中廉政警示教育7次,先后组织40余名党员干部赴廉政教育中心接受教育,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学习违法违纪典型案例5场次。无党员干部违法违纪问题发生。
二、查“病”精准:以督增效,聚焦日常监督,探索监管模式转型升级
一是扎根施工项目一线。持续开展“红色工地”建设,党支部与一线业务科室协同联动,对所有监管项目进行摸底,全面掌握在建项目党组织建设情况,指导项目建立健全党支部及各项制度体系,扎实开展中心“三级联动”党建共创活动,推动与县(市、区)住建部门、市直单位和监管服务对象三级党建活动联办、党建资源共享、党建成果共用,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引导党员干部发挥“排头兵”作用,成立“党员先锋队”,创建“党员责任区”,盯紧质量安全隐患,采用“四不两直”方式深入现场巡查暗访,开展现场督导帮扶,针对问题现场提出整改意见,有力促进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管职责落实。13名党员先后荣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齐鲁建设大工匠”“齐鲁建设工匠”“山东省住建系统新时代岗位建功劳动竞赛标兵个人”“德州大德工匠”“德州工匠”“德州市五一劳动标兵”“德州市创新标兵”“德州市技能标兵”“德州市安全生产标兵”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通过监督检查、诊断帮扶、“安全生产月”“质量月”等广泛宣传,提高企业认识,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综合防治体系。完善青年干部成长成才机制,组织4名经验丰富的质量安全专家与8名青年业务干部结对带训,在项目开展现场指导、现场培训,为工程项目建设注入新鲜活力,助推建筑工地现场管理水平切实提升。近年来,中心共监督工程6600余项,荣获鲁班奖5项,国家优质工程奖6项。中心荣获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先进单位、全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系统先进单位、德州市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二是推进监管创新模式。以智慧工地监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将全市95%以上项目纳入平台监管,实现“风险智能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由“被动整改”向“主动防控”转变。探索建立全市统一工程建设数字化管理体系,编制市级智慧工地实施方案,制定“智慧工地建设指南和标准”“智慧工地物联网设备标准”,规范工程项目现场物联网设备和平台联网基本规定,从政府和企业两个维度,提升工程建设管理关键环节和重大风险管控水平。开发“市+县+项目”三级应用。市级层面,建立市级工程建设管理数据中枢,实现全市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一图通览、一网通管、一键通达;县级层面,围绕建设部门对本区域工程建设项目监管需要,开发统计、分析、监测、预警、指挥等功能;企业(项目)级方面,生成项目级应用数据,实现企业对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实时监督指挥。监管工作经验获评省大数据局智能应用示范案例、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信息化典型案例、全市“互联网+监管”十佳案例,入选市委政策研究与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在中国建设报、住建部官网推广,两次在全省会议作经验交流发言。
三是优化群众监督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及时梳理信访问题,关口前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压减信访数量,提升办件质量。党员带头做到“谁接访谁负责”,明确办理程序、办结时限、回复流程、回复要求、跟踪处理等环节,全面推动问题得到解决。根据群众反映的问题,复盘推演,举一反三,总结经验,破解同类共性问题,由单纯办案向一案多查、责任倒查转变,逐步建立“源头预防、过程监管、处置清偿、依法惩戒”全链条防控体系,源头规范市场行为,提升群众满意度。开展信访业务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切实增强干部职工的理论储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监督在建项目公示项目信息、投诉电话,打通群众监督渠道,把群众反映最多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抓实抓好,充分发挥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作用,严格落实拖欠农民工工资“一月一清点”“月结月清”工作机制。累计受理解决欠薪投诉1796起,为8715个农民工追讨薪资2.95亿元。
三、治“病”有效:以行践悟,聚效查错纠弊,助推建设工程高质量发展
一是严格规范执法,坚守质量安全红线。党建协同,凝聚合力,加强与其他执法部门联合执法。按照权责清单,制定检查计划,报上级部门审核公开后实施检查,避免重复检查、多头检查,采取合并检查、联合检查,严格把控检查事项频次,确保执法检查有理有据、合法合规。充分运用无人机、执法记录仪等设备赋能,提升执法效率,保障执法精准。利用智慧监管平台检查,减少入企现场检查频次,优化提升“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抓好日常督查、异地交叉执法检查、第三方辅助巡查等三个检查,提升本质安全。提高持证人员数量,全体监督科室包括新入职人员必须参加执法证件考试,切实提高执法水平。
二是主动靠前服务,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党建保障,树牢“为企便企”服务思想。推行红色服务型监管,坚持督帮一体,组织开展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将现场政策宣贯融入日常监督检查,以提升安全生产能力为导向,变“监管”为“服务”。严格实行“1160”工作复查制度,通过节点把控,强化过程管理,形成闭环机制、推进中心工作精细化管理,确保决策部署执行不走样、落实有效果。以“能力挑大梁、改革当先锋、服务做标杆”实干实绩实效为目标,聚焦企业群众反映的问题,持续提升干事创业能力、优化工作方式及流程、加强服务保障、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中心多措并举,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疑难问题做法被山东新闻联播作为全省保障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做法报道。监管服务并重保障重点项目建设高质高效推进多次被德州日报、德州新闻联播予以报道。先后收到建设单位优质服务致谢锦旗5面。
三是增强示范引领,提升施工行业水平。党建驱动,提高党建品牌号召力与向心力,激发组织功能。组织做好“德州建筑工匠”评价,持续开展建设工程优质结构、优质工程、工程建设工法评价认定,获评省级以上优质工程、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202个、省级建设工法47项。打造精品工程和“党建+业务”融合案例。积极开展经验交流、实践分享活动,通过组织示范工地观摩、座谈交流等方式,标杆示范,以点带面,促进全市建筑施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