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微光”活跃在屋场田埂,“15分钟文化服务圈”便民惠民,工矿遗址变身文旅新景。浏阳市永和镇的文明实践正不断浸润乡土,绘就一幅生动的文明乡风新图景。
永和镇航拍图 志愿微光倡导“文明范”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微光!”这句永和百姓的心声,正是文明实践最温暖的注脚。近年来,永和镇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永和微光”“爱在永和”等品牌,引导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组建成10余支志愿服务队,化身志愿“微光”,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依托片组邻“三长制”,永和镇将志愿服务与网格化治理深度融合,全镇12个村(社区)被划分为65个片、303个组,7637户家庭被精准纳入志愿服务网络,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实效,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200余个。
志愿服务延伸至民生末梢,从防汛护学到敬老助老,从政策宣讲到矛盾调解,志愿“微光”穿行于街头巷尾——在升平村,政策宣讲队将党的创新理论编排成快板融入屋场会,让政策宣传“沾泥土、带温度”;在集镇街头,文明劝导队每日巡查,规范停车、护校护学;在佳成村,助农服务队主动对接花木种植户,通过电商直播、产销对接等方式,助力花木产业发展。2024年,全镇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参与志愿者超5000人次,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治理格局。 移风易俗劲吹“文明风”
“以前办场喜事愁半年,现在省钱又省力,给全家都减轻了不少负担!”在永和镇七宝山村的“屋场微光夜话”上,党员、村民围坐一起,畅谈移风易俗带来的新变化。这场由蒋埠江党支部发起的议事会,不仅收集到整治高价彩礼、简化红白事等10条微建议,更通过签订承诺书、知识问答,让文明理念扎根心间。
方言快板唱出节俭新声,客家山歌传扬孝亲美德。永和镇以创新实践打破陈规,活用书画展、文艺汇演等乡土艺术,将移风易俗理念融入生活场景。在20余期“红黑榜”上,零彩礼家庭成榜样,大操大办者被公示,文明的标尺,在对比中愈发清晰。
1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盘活农家书屋、文体广场,构筑“15分钟文化服务圈”。永鑫社区焕新的门球场成为老年人的健身好去处,定期召开的“屋场微光夜话”化身民意论坛,老年大学的丰富课程演绎银龄多彩生活。
永和镇永鑫社区邻里文化节活动
120余场特色活动贯穿全年,文明新风在欢声笑语中落地生根。元宵民俗展演、重阳邻里文化节热闹非凡,堆柴火、唱山歌、背媳妇比赛等趣味活动传递淳朴民风与和睦家风。一场场接地气、聚人气的文化活动,吸引5万余人次参与,让文明之风吹进千家万户。
文旅融合绽放“文明美”
作为曾经全国六大磷矿之一,原浏阳磷矿的辉煌历史在永和沉淀成为独特的工矿文化。在这里,工业遗存被全面发掘利用,打造成别具特色的“电影小镇”,全民参与的工矿旅游节、“全BA”篮球赛等活动,重现了浏阳磷矿全盛时期的人文风貌;磷矿冰棒品尝、胶片电影放映、重返八十年代舞会等项目,既是永和人的工矿记忆,也是外地游客的新奇体验,相关文旅活动累计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
红色基因与非遗技艺也在此焕发新生,永和镇依托红一方面军成立旧址、菊花石博物馆等资源,精心打造“红色研学+非遗体验”精品线路。在红一方面军成立旧址,研学团队可看红军旧址、走红军路、品红军餐;在菊花石博物馆,游客可免费观赏并体验菊花石雕刻技艺。通过“场景还原+沉浸体验”模式,将厚重的历史与璀璨的非遗转化为可触摸的文明记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红色基因筑牢精神根基,工矿精神凝结奋斗记忆,非遗技艺融入日常生活。永和镇正以文化为引擎,探索出一条“内外兼修”的文明发展路径。(来源:红星云 长沙文明网编辑 李雨阳)